9月6日,中國首個自營超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大氣田實現全面投產,每年將向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等地穩定供應深海天然氣超30億立方米。
“深海一號”大氣田距海南省三亞市150公里,于2014年勘探發現,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超千億立方米,最大水深超過1500米,最大井深達4000米以上,是中國迄今為止自主發現的水深最深、勘探開發難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氣田。
“深海一號”大氣田開發工程項目組總經理尤學剛表示,“深海一號”大氣田由東區和西區兩部分組成,采用“半潛式生產平臺+水下生產系統+海底管線”模式開發,并首創了能源站立柱儲油技術存儲深海天然氣中分離出的凝析油。
綜合考慮施工工期、水下生產系統能力等各種因素,中國海油在氣田東西區共部署了11口開發井。今年6月25日,西區先期投產。
中國海油表示,雖然東、西兩區各有各的水下生產系統,但許多設備設施是互聯互通的,并共用半潛式生產平臺——“深海一號”能源站。
“深海一號”能源站是由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2021年2月拖航至南海陵水海域后,與氣田西區的水下生產設備設施同步展開安裝調試,5月底機械完工,6月底投產。
中國海油稱,氣田東區的設備設施安裝調試進度也不斷加快,8月6日提前實現機械完工。
“深海一號”大氣田總監袁圓表示,深水氣井開井生產需要克服比淺水氣井更多的困難。
在深水天然氣井投產前,中國海油技術團隊按照每口井實際情況制定了每一個開井步驟的啟井方案,通過建立“一用一備”通訊線路實時監控水下生產設施的壓力、溫度、流量等關鍵數據,同時利用生產管理系統進行多工況模擬,最終確保了每口深水氣井順利開井生產。
據袁圓介紹,“深海一號”大氣田生產的深水天然氣已抵達位于珠海的高欄天然氣處理廠,并將接入全國天然氣管網;其分離產生的凝析油依托項目配套建造的國內首艘動力定位穿梭油輪“北海新希望”號實現外輸。
“北海新希望”號已于8月30日完成首次深海提油外輸作業,按項目設計構建起完整的深海油氣開發銷售鏈路閉環。
中國海油表示,“深海一號”大氣田的全面投產,將帶動周邊陵水25-1等新的深水氣田開發,形成氣田群,依托已建成的連通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天然氣管網大動脈,最大限度開發生產和輸送天然氣資源。
中國海油黨組書記、董事長汪東進表示,中國海油以南海萬億大氣區建設為重點,承擔了中國海洋油氣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攻關任務。在實現國內原油、天然氣同比增產新目標的同時,將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現代產業鏈“鏈長”。
今年上半年,中國海油的油氣凈產量創歷史新高,達到278.1百萬桶油當量,同比增長7.9%。其中,中國海域及陸上凈產量達192.8百萬桶油當量,同比上升10.8%。
針對未來低碳發展戰略規劃,中國海油上市公司中海油在今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示,未來將統籌油氣業務與新能源業務一體化協同發展;不斷加大天然氣供給能力,推進產品的綠色低碳;推動綠色油田建設,強化油氣田開發全過程的節能減碳等。